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(chuàng)造者,是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根本力量。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,“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、問效于民”的理念,如同一把金色鑰匙,緩緩叩開群眾的“心門”,讓為民服務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。
問需于民,是把話筒遞給群眾,讓民生需求成為政策的“風向標”。只有深入基層、傾聽民意,才能知曉群眾的急難愁盼。在浙江寧波老舊小區(qū)改造中,政府組織“圓桌議事會”,邀居民圍坐共話“最想改什么”。有的居民希望加裝電梯,有的居民提議增設停車位……這些來自基層的聲音,成為改造方案的“源頭活水”。最終,破舊的樓道換上了明亮的玻璃幕墻,坑洼的路面鋪就了平整的瀝青,居民的笑臉如綻放的花朵,印證著“問需于民”的溫度。問需于民,并非蜻蜓點水的走訪,而是扎根泥土的深耕,是用腳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換取真情。
問計于民,是把舞臺交給群眾,讓民間智慧成為破題的“金鑰匙”。當發(fā)展遭遇瓶頸,當難題久攻不克,群眾的創(chuàng)造力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。在四川成都的社區(qū)治理中,面對老舊院落管理難的問題,政府發(fā)起“金點子征集令”,一位退休老黨員提出“院落自治小組”的構想,讓居民進行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。如今,各個院落成立了由居民代表組成的自治小組,小到衛(wèi)生打掃,大到設施維護,都由居民共同商議決定,曾經(jīng)的“老大難”院落變成了溫馨和諧的“幸福里”。問計于民,讓決策不再是“一人拍板”的獨奏,而是“眾人和鳴”的交響,是用開放的胸懷吸納民意,用集體的智慧破解謎題。
問效于民,是把尺子交給群眾,讓民生答卷接受人民的“閱卷評分”。在江西南昌老舊管網(wǎng)改造工程竣工后,社區(qū)居民代表組成“驗收團”,實地檢驗水管水壓是否穩(wěn)定、污水排放是否通暢,甚至用放大鏡查看路面回填的平整度。一位退休教師在體驗后提出“綠化帶邊緣需增設排水口”的建議,被迅速納入整改清單。整改完成后再次回訪時,居民們豎起大拇指:“以前下暴雨家門口能養(yǎng)魚,現(xiàn)在連積水都見不著,這錢花得值!”群眾的稱贊,既是驗收單上的紅勾,更是刻在民心深處的“軍功章”。問效于民,讓政績不再是寫在文件里的漂亮數(shù)字,而是刻在群眾心坎上的溫暖記憶,是用群眾的“笑臉指數(shù)”衡量發(fā)展的“幸福指數(shù)”。
我們要始終懷揣“三問”的初心,在與群眾的同頻共振中,繪就新時代民生發(fā)展的壯美畫卷,讓“連心門”內(nèi)永遠洋溢著幸福的笑聲。(作者:浙江省江山市新塘邊鎮(zhèn)人民政府 曾心琢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