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首頁 | 網站地圖

每日推薦
首頁 > 文史 > 正文

從洛水之濱到婁江之畔的文旅沉思

四月的洛陽城,牡丹的芬芳尚未散盡,魏坡古村的青磚黛瓦間已流轉著千年光陰。夜晚車過應天門,望著窗外輝煌璀璨的夜景,想象著現代復原的巍峨城樓與唐代地基的滄桑痕跡層層疊壓,我突然明白了所謂“古今交融”的真諦——不是將古物簡單陳列,而是讓歷史以活的姿態(tài)走入當代生活。這種感悟,隨著此行農文旅考察的深入愈發(fā)清晰,也讓我不禁想起千里之外正在規(guī)劃中的趙陵山考古遺址公園,想起家鄉(xiāng)那片沉睡數千年又即將蘇醒的土地。

魏坡村的改造智慧令人嘆服。近年來,該村以“保護性開發(fā)”為原則,通過文化創(chuàng)意理念的注入,成功打造了一個融合傳統(tǒng)與現代的新文化地標。當地文旅負責人介紹經驗時說:“我們不是在建造一個仿古景點,而是在延續(xù)一個活著的村落,以期構建一個年輕的新生活秩序,故名‘魏坡•新序’。”這句話如醍醐灌頂。在洛陽博物館,從夏商周的青銅器到漢唐的陶俑,文物不再是玻璃柜中的標本,而是通過數字技術“活”起來——武周時期的女官陶俑竟以全息投影講述著她的職場故事。這種讓歷史開口說話的方式,不正是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最需要的表達嗎?

夜幕下的天街,現代燈光完美復現了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”的盛唐氣象。游人們穿著漢服拍照,孩童們追逐著地面投影的唐詩詩句。這種沉浸式體驗背后,是洛陽對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把握與創(chuàng)新轉化。昆山張浦趙陵山出土的“人鳥獸透雕玉飾”,那精美絕倫的良渚工藝,何嘗不能化作公園地面的光影藝術?那些刻畫著神秘符號的陶器殘片,難道不能成為文創(chuàng)產品的靈感源泉?

在開封府勤廉教育基地,“寬簡治京師”場景再現了當年歐陽修穩(wěn)健務實、執(zhí)政寬簡的從政風范;在洛邑古城傳統(tǒng)文化現場教學點,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唐三彩燒制技藝。這些場景讓我意識到:文旅融合的本質,是將文化記憶轉化為可感知、可參與、可帶走的當代體驗。環(huán)太湖流域趙陵山遺址,同樣承載著長江下游最早的文明曙光,那些五千年前的稻作遺跡、玉器作坊,不正是一本等待被生動解讀的無字史書嗎?

站在魏家坡古民居國槐樹下,再次感受著“魏坡•新序”的建設理念:保護固態(tài),加快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;傳承活態(tài),積極展示河洛文化;發(fā)展業(yè)態(tài),大力實施文旅融合。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,這里的一巷一弄都隱藏著無盡的詩意。此情此景,也讓我對趙陵山充滿信心——只要我們像洛陽這樣,以敬畏之心守護文化根脈、以創(chuàng)新思維激活歷史基因,讓遺址不僅展示過去,更為現代生活注入養(yǎng)分,那么婁江之畔也必將奏響屬于這個時代的古意新聲。

從河洛文化到良渚文明,相隔千里的兩地在這場文旅對話中達成了默契:真正的文化遺產保護,不是將歷史封存在博物館,而是讓它流淌在當代人的生活中,成為照亮未來的星光。帶著這份領悟,六個多小時的歸途竟了無睡意。

(作者:龔惠強,中國散文學會會員、江蘇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)

[責任編輯:鐘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