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邊一名畫家以書畫扇面贈朋友,朋友卻不悅,認為扇有“散”的諧音,不吉利。其實,人際交往中贈文化扇或雨傘,本是一番好意,因諧音而感到掃興,大可不必。
多樣的表達折射出多重情感,反映著多彩生活。“青青之竹形兆直,妙華長竿紛實翼”“竹傘遮云徑,藤鞋踏蘚矼”……古人詩詞中,扇和傘兩個意象表達的多是正面意涵。其實,中國人自古就有用諧音表達吉祥的傳統(tǒng)。比如“羊”諧音“祥”,扇子有“善解人意”的寓意,貓和蝴蝶諧音“耄耋”,有祝人長壽之意。豐富的表達,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動寫照。
語言是一條有生命力的河流,總有新的含義和表達匯入,它才保持著旺盛的活力,擁有了更好刻畫時代的能力。如今,一些有新意的“網(wǎng)言網(wǎng)語”廣為流傳,說明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正賦予漢語新的魅力。實際上,古詩成語也好,網(wǎng)絡(luò)用語也罷,都是表情達意的方式,都蘊含著溝通心靈的力量。面對紛繁復(fù)雜的新表達、新解讀,不妨秉持樂觀、寬容的態(tài)度。畢竟,新語匯的形成需要沉淀和研磨,經(jīng)過大浪淘沙才能達到“信達雅”的境界。君不見,曾經(jīng)的網(wǎng)絡(luò)熱詞,很多早已消失在了詞語的密林之中。阻礙人際交往的語言曲解,也不會長久存在。
也要看到,“語言是存在之家”,是每個人的文化之根。我們要培養(yǎng)開放的胸懷,也需練就正確使用語言的自覺。避免曲解美好的語言意象,拒絕使用黑話爛梗,既是如何使用語言、更好表達的問題,也是如何對待文化、更好生活的問題。在創(chuàng)新與守正的辯證中去豐富表達、感悟文化,語言的大河就會更加澄澈明凈、更加充滿活力。
